淺談貝殼的運用價值(行、育、樂)
早從遠古時期,貝類就是人類食用的食物之一,而貝類,早在寒武紀時代,就出現在地球上,到目前為止,全世界的貝類記錄,已經超過十萬種以上。因此,不同的貝類,因為種類、形狀的不同,也會被運用於不同的地方。隨著時代的演進,從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各方面,都能見到貝殼的運用足跡。今天,筆者蒐集相關資料,與讀者分享貝殼在行、育、樂的運用價值。 行用貝殼幣 療癒之旅貝沙灘 中國貝幣,帶有穿孔海貝,拍攝於日本貨幣博物館 。 圖片來源 / PHGCOM 考古學家從中國三代各時代的古墓中,發現了許多貝殼的陪葬品,山東兗州大汶口文化墓葬、河南安陽殷墟商墓、鄭州窪劉遺址古墓都有出土貝幣。 先秦時期,貝幣被廣泛使用於商品貿易中,到了春秋戰國時期,貝幣退出貨幣市場。西漢時代文獻曾記載:先民、古者,是以龜、貝為貨幣。 今日台灣西南沿海的大陸棚是重要的貝類養殖地區,可以見到用貝殼所鋪成的道路。 早期的「蚵路」,是用「蚵殼袋鋪路」,運用剖下來的蚵殼用麻袋裝滿來填路。這是先人智慧,適合在蚵田環境,容易施工且環保實用。 現今的所羅門群島L a n g a l a n g a人仍持續製作傳統貝珠錢,使用於聘禮、賠償、謀合等場合。 有許多貝殼沙灘適合療癒之旅,國內像是新北市石門洞、澎湖隘門沙灘、龍門後灣沙灘、赤崁珊瑚貝殼沙灘、吉貝沙尾、墾丁砂島等。國外像是澳洲西部的鯊魚灣(Shark Bay)、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(San Sebastian)貝殼海灘(Playa de La Concha)、長灘島布卡貝殼海灘(Buka Shell Beach)、加勒比海小島聖巴斯 St. Barths等。 育用貝製物 宗教民俗教育傳 宗教 世界各民族的宗教活動多少都與貝類有關,或製成法器、或為崇拜的神祇、或成為與宗教有關的持物或法器。法螺的聲音,比較低沈,聲音頻率低,能量高,可以傳到較遠的地方。所以,很適合作為傳聲與溝通的媒介。 包銀雙身護法刻法螺 圖片來源 / Chinese Wikipedia 臺灣原住民族拉阿魯哇族,最重要的祭儀是「miatungusu」(貝神祭,或稱「聖貝祭」)。貝神祭是與祖靈溝通傳承的媒介,主要是祭拜祖靈,也感謝貝神,故被族人視為最盛大的祭儀。聖貝祭的祭儀流程共十五段,主要有「迎神、開甕、灌祭、驅鬼靈、刺豬、聖貝薦酒」等,其中尤以「